接到一项文稿任务,到底应该从哪里写起? 之前多次分享自身写材料的路径:磨刀子-定盘子-搭架子-敲键子-收果子。 接到文稿任务后,最重要的是尽快熟悉掌握各方面情况,也就是常说的掌握“四情”(上情、下情、内情、外情),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,成为相关业务领域的专家。 换句话说,文稿写作的逻辑起始点,就是掌握“四情”。 刚才提到的写材料五个路径,也应聚焦到这一逻辑起始点。 在磨刀子时,通过马上调度调研、汇集日常储备、site搜索借鉴等方法,多渠道掌握“四情”,搞清各方面情况。 在定盘子时,围绕领导或对方关注点,结合自身掌握的“四情”,量体裁衣,对稿子的总体写法、体例、篇幅进行设计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掌握的情况难以支撑起这个盘子,就再抓紧兜一兜情况。 在搭架子时,审视自身掌握的“四情”,将领导和对方最为关注的,提炼出若干个标题。如果短时间不好提炼,就按业务、体例、时间、空间等一定逻辑砍块、归堆。在归堆时,不断聚敛发酵,形成框架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掌握的情况,难以支撑起这个架子,就再抓紧兜一兜情况。 在敲键子时,就相对简单了,把掌握的“四情”,往框架里摞就好了。关于怎么摞,摞后怎么改,以往分享过多次,可以翻翻书或之前的文章。 在收果子时,要盘点对“四情”的新收获新认识;要梳理和固化获得“四情”的渠道,并动态搜集查阅,做好平时储备。 因此,一定程度上讲,材料并不是写出来的,而是研究出来的。 三,写材料,到底有没有窍门和捷径? 总体上看,写材料是没有捷径的。掌握“四情”,特别是从扫盲到精通的过程,总是枯燥和漫长的。需要舍得花精力花时间进行恶补。 前几天,我在一篇文章里,分享道,写材料没有“最优路径”。上手一篇胜过理论一沓。上手多了,再结合自己实战感受和实际需要,带着问题去看书、去沉淀,才会有更大的收获。看书的时候,也不要带着寻找“最优路径”的想法,而是要借鉴丰富到自身写作体系中来,以不断促进自己文稿写作体系的迭代更新。 写材料虽然没有捷径,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。比如调研调度掌握情况的方法,比如“炼”材料、“写”材料的路径方法,比如不同文稿的体例写法,比如不同类型材料中的高频词句……这里面有大量的规律可以挖掘。要以实战实用的角度,去探寻规律。要在具体写稿实践中,对规律加以应用和检验。不断将发现的规律,及时融入自身写作体系中去,并通过大量的实战练习来迭代更新。时间久了,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者,一个称职的参谋。 |